雷旭昕,女,汉族,1999年5月7日,中共预备党员,兰州大学vic008维多利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班2016级学生。大学三年综合测评、学业成绩均为班级前10%,获得了2018-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,目前已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层面预录取;任职甘肃省高校禁毒公益联盟主席和西部天空协会负责人,助推西部基础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完善;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潘家铮水电奖学金、校级三好学生、优秀共青团员等。
学不可以已
荀子说: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。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: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,所以不能停止;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,那不能停止。学习工科的我,始终保持理性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。作为一名学生,学习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。上课认真听讲,下课积极完成作业,这是基本要求。我常常会利用空闲时间拜读几本名著,“浮生偷的半日闲”,这个时候总是我最惬意的时候。
在学习方面,成绩往往满足标准正态分布,想要考到高分,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。在大学,学业成绩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,但仍然是重要依据。大家可能都听过这句话:高考是一个人的智力巅峰。其实不然,高中及之前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,大学是学习能力的养成,研究生阶段则是专业技能的锻炼。进入大学这个更广阔的平台,我们需要自主学习,需要合理规划并严格执行。主动预习、积极复习、敢于发言、勇于创新,做好以上才有可能保证自己的学业成绩。越努力越幸运,大学三年不敢懈怠、孜孜以求。因此,大一综合测评之后,我获得了成长以来的第一份“收入”——国家励志奖学金。此后,连续获得潘家铮奖学金、国家奖学金、校级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、学生标兵等荣誉;并最终被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层面预录取。
在科研方面,积极参加科研训练,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。目前主持在研国创项目——《玉米冠层与土壤层表面能量交互作用研究》,已经顺利通过了中期考核。大学三年累计主持参加了5项科研训练项目,并一作见刊一篇。常常因为解决一个问题而欣喜若狂,也会因程序的一个小错误内心崩溃,总在经历大喜大悲。科学研究必须吸纳百家之长,在进行项目训练过程中,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西北院、青海大学观摩交流,进行科学实验、聆听学术报告等,收获满满,开始初步与专业相接触。
牛顿临终遗言:“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,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 贝壳而欢欣鼓舞,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。” 真理浩瀚如海,终生学习都不得解其一二,怎敢稍作倦怠。终生学习的精髓,正如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先生所说过:“无一人不学、无一事不学、无一时不学、无一处不学。”是用功的人生学习态度。终生学习不但是一生中不间断的学习,打破自我设限,进行无限学习,而且是生活中每一个当下的用心学习。大学仅仅是我们从事科研训练的第一步,面前是星辰大海。我愿一生做一个捡贝壳的小女孩,在不断探求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。
以爱之名,为love发声
参与志愿活动既是“助人”,亦是“自助”,既是“乐人”,同时也“乐己”。参与志愿活动,既是在帮助他人、服务社会,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。大学让我最值得留恋和骄傲的就是参加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,孩子的笑颜、温情的氛围让我从田野走向视野的最广阔处。
成为兰州大学注册志愿者,是我踏上志愿服务的第一步。加入西部天空协会并坚持到现在,是不断投身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和动力。从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到敬老院慰问,从荧光夜跑到公益植树,每一个活动都见证了我在志愿者路上的成长。2017年的暑假带队在甘肃省临夏州、定西市开展教育调研活动,很多地方没有交通工具,我们只能徒步五六公里到达。每个学生的家里相距甚远,要翻一座大山。那里的孩子们80%都是留守儿童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,因路途遥远无法正常吃午餐。但是大家都很积极地生活、学习,西部孩子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较之中东部孩子想去甚远。面对如此复杂的西部基础教育问题让我难以释怀,即使很微薄的力量,也希望能够做一点点努力。许多高校大学生、社会公益组织愿意前往西部五省开展支教活动,由于信息闭塞难以准确获取乡村小学的具体情况。借助西部天空协会,助推建立完善了西部基础教育信息网络共享平台,为留守儿童、乡村小学与各类公益组织之间搭建桥梁,为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有人说,志愿者是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。的确,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三年来,让我受益匪浅。首先,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。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大学生,不单单要学习,还要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,在学习中成长,在实践中成才。而现在我肩负着不单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责任,而是一名志愿者。作为一名志愿者,我比普通人更多的是激情、热心和奉献精神。只有做更多的志愿服务,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。其次,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。作为一名志愿者,这就要求我们能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时间,很多时候工作与学习时间是有冲突的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,我们不能只顾工作将学习落下,又不能只顾学习而不工作。在这三年的时间里,我学会了充分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,两者兼顾。更重要的是:我明确了社会服务的意义。作为一名志愿者,应该明白自己做的都是无偿义务活动,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,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。
辩者,达也or惑也
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,才能变得更加成熟,辩论赛也一样,它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格——认真倾听对方说话,通过论理、比较,双方共同构建真理的完整性。在最开始接触辩论的时候,下意识会认为辩论是一种正确的“吵架”;大家也会下意识的说不要和打辩论的人吵架,你吵不过他的。身为辩手,我想说辩论最大的魅力在于学会倾听另一种声音:一种不同于自己观念的声音,一种站在不同视角观察并反对的声音,一种敢于向真理发问的声音。
周国平教授曾说:“如果辩论的目的是要对争议中的问题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,那么辩论者的心态也不应该是惟胜负是问。其实,无论正方还是反方,只要抱着一决胜负发气概踏上战场,就不仅会表现出坏风度,而且会施展出坏辩术,因为他就会誓死捍卫自己这一方的观点,非把它推至极端而成为明显的谬误不肯罢休。事实上,那些引起广泛争论的辩题多半具有两难的特征。任何一方的立场都不能完全成立,追究起来,一切重要争论都源于价值观的分歧,双方所维护的都是某一种不容忽视的正面价值。在多数情况下,往往是一方要维护某种理想主义价值,另一方要维护某种比较可行的实用性价值,也有的时候,双方所维护的是不同的理想价值,透底的说,价值无争论,只有选择。辩论之所以发生,是因为两种正面价值形成了冲突,因此辩论的真正使命不是在两者之间一决胜负,而是寻找对两者最大兼顾的最佳方案。”
诚如以上所言,辩论教会我以极大耐心、极专注度倾听对方的论点和价值取向。对于参加了多场辩论的自己来说,开始对辩论有了一种全新认识:辩论应该是彼此交换价值观念的对话,是一场感性认识和理性沟通交互。
辩手,在面对每一个题目时都需要快速吸收不同知识,感受不同观点的的冲击。所以之前有同学很好奇的询问我:作为一个辩手,打比赛会让你更加豁达还是更加迷惑?三年的辩论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,在准备的过程中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边界,多角度看问题让我面对日常矛盾时更坦然,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。面对不公与复杂的社交问题时,总能释怀与宽容,更有能力去理解不同的社会问题的不同视角。
每一场辩论赛都需要每一位辩手的全力以赴、团结一致,一个小时的辩论赛背后是几十个小时的查找资料、模拟辩论、稿件撰写,辩论赛能在极大程度上增进队友之间的感情、极大程度上激发潜力。很感谢辩论赛让我认识了一群优秀的队友,一颗强大的心脏。
最后我想说:业精于勤,行为本焉;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,最让我感到幸福的各项国家、省、校、院级奖励,而是学术体验中的小有收获,科研创新中的灵感迸发,社会实践中的温暖真心,志愿服务中的真情大爱……
光荣属于过去,奋斗成就未来!路漫漫其修远兮,对于未来,我都将带着满满的希望与自信出发,前进而努力地成长。